腦子陰雨綿綿時,心靈在說話
腦子陰雨綿綿時,心靈在說話
文 / 賴敬云 諮商心理師
陰陰冷冷的天、灰濛濛的日子,總覺得腦子發脹,只想躲回被窩。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?說不出來為什麼,但是就是提不起勁,突然腦子像糨糊,反應也變得比平常還慢,找不到那個感覺舒服安全的容身之處,手腳像鉛塊一樣,對平時可以忍受的說話音量或小噪音都感到不耐煩,一時之間想說話的對象可能就只有那一兩個,這時的你不是冷血,只是需要好好躲起來一下。
難以適應社會的體質
我們面對自己的憂鬱總是挫折又羞愧,因為在現在社會快速、講求效率、正向、強調大家「要懂得防止自己被情緒勒索」的基調中,所有的困難都容易被化約成一種個人的問題:「你太軟弱了」、「不夠理性」、「你想太多」、「太在乎別人的眼光」。這些語言除了讓我們懷疑是不是真的大有問題、有著難以適應社會的體質外,也可能促使我們做出許多能暫時讓自己逃避現實的行動,有的人躲進食物的慰藉、打電動追劇;有人借酒澆愁或是對一段又一段的關係上癮、沉溺;抑或最簡單的「把自己關起來」。
這些看似不能解決問題的舉動都讓我們感覺到罪惡感十足, 放任自己逃避的結果總是當下沒感覺到特別開心,只有麻痺,想到累積起來的工作、代辦事項就像是螞蟻一樣啃蝕著自己的歲月靜好、現世安穩。然而當我們感覺到沒有力氣的時候似乎忘記好好問自己「我怎麼了」?
生存其實很不容易,看起來日常的事項其實都需要我們發揮自己的各種功能,或許我們需要有紀律、有毅力、足夠理性跟果斷、善於溝通合作,這些亮點讓我們在生活的戰場裡衝鋒陷陣。然而,當我們真的沒有力氣的時候,回到內在的叩問,對於暫時的脆弱、無力,自己可以有多少的寬容呢?
靠近負傷的自己
能對自己的狀態產生好奇,其實也是一種神奇且重要的能力。榮格分析師馮法蘭茲認為「憂鬱真正的意義是將一個人重新和神聖原則連結在一起,克服憂鬱最好的方法不是與之對抗,而是走進它裡面」。如果用白話文來解釋,在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缺陷中,其實充滿了對生命發展重要的提醒,甚至意想不到的能量,會幫助你開啟生命發展不同的可能。那回到憂鬱的脈絡,我們可以怎麼靠近這個負傷的自己呢?
不過度自責的魄力
對自己寬容的意思其實需要一點「不過度自責的魄力」,這不意味著用扁平的態度詔告天下說「我就爛」然後放棄去跟理想協調跟努力,而是耐性地對自己說「現在的我是這樣的」,並且不帶評價的「觀看」這樣的自己。
觀察自己很難沒有情緒,但或許我們可以試用第三人的視角,把憂鬱的感覺當孩子一樣哄哄他。你可以試著對自己說:
- 現在的我需要的是什麼?
- 我現在正在擔心什麼事情嗎?
- 是過去發生了甚麼事影響到我嗎?還是我在擔心將要發生的事?
- 是不是心靈在跟你說最近真的太累了,壓力好大,可不可以緩一下?
我們都很擅長善待別人,卻忘記也要如此的理解跟照顧自己。如果你感覺到憂鬱已經把自己也變成一個不認識的樣子,有的時候像照顧一個朋友一般的回應痛苦的自己,是非常重要的。在失能的狀態,我們不能讓自己跟現實走得太遠,以免迷失在內在的黑森林中,我們更需要回到現實層面的、可以接地氣的自我照顧,例如:
- 認真的問問自己「今天想要吃什麼」?
- 現在做點什麼跟工作無關的事情會感覺到好一點嗎?
- 如果是擔憂某個很有壓力的事件,這個壓力對你想要過的人生是必要的經歷嗎?
- 如果是必要的,那今天 / 這一小時是不是也可以暫時逃避一下?
- 如果不是,可以好好執行的最小單位是什麼?
在失敗裡也能翱翔的能力
當感受到自己沒有能力、懶惰、不如人、失敗,要去面對這件事情是很羞恥的,因為我們內在的自尊跟鬥志會讓我們誤以為「去同理自己就等於認同了失敗」,這讓我們往往不想跟這樣的自己有任何瓜葛。
但是除了迎接成功的能力外,我們更需要可以在失敗裡也翱翔的能力,學習跟這樣的自己好好說話吧,忍住處罰自己的衝動,讓內在對話的過程發生,最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憂鬱在告訴你:
「哀,你最近真的把生活排得太滿了,我都快被你累死,
可能我們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,而且現在你這麼擔心,其實沒有幫助呀,今天我們就放過自己吧。」
這種內在的語言並不是一些別人告訴你的雞湯道理,而是當你允許自己去思考、感受時自然產生的內在智慧,最後你會發現需要暫時休息一下下,並不是甚麼可怕的汙點或是無法恢復的狀態,你可能現在真的無法做到像你想要的那麼好,但是這也並不是世界末日。
練習跟內在的遺憾共存
每個人適合的方法都不一樣,但是都需要練習的是停止與自己征戰,然後跟內在的自責、遺憾共存。對你來說或許是讓自己喝一點熱的飲料、吃點想吃的食物,抑或讀一本一直想看的小說,讀到覺得有點膩了,不妨出門走一走吧,問問自己「灰濛的天躲在哪裡會感覺幸福呢」?或許找一個人告解一下你的小小罪惡的快樂。
當我們面對自己的不足,能具備更自由與彈性的優勢,才聽的到心靈真實的聲音。療傷的漫漫長征中,或許聽一首喜歡的歌,一次邁開一小步,一次加一點點東西進來就好。當過度理性的意識能藉由憂鬱而黯淡下來,新的曙光就能被看見,帶來嶄新創造的可能性。
當逐漸你逐漸學會善待自己的心靈,而不總試著教育祂、統御祂、馴服祂
你的心靈也才願意好好回應你,跟你建立融洽的關係,
而最後我們永遠都要記得提醒自己:
「哪裡有陰影,那就一定有光。」